“我们为什么要对一个鼓吹暴力的人产生同理心?”“他不是说死几个人是值得的吗?现在他自己也成了那个‘值得’的代价。”“这叫报应,死得其所。”

今天,查理·柯克君死了。

消息传来,华盛顿的天空都仿佛要塌下来。那位金发红脸的“懂王”陛下,据说龙颜大怒,立刻下令全国降半旗。我寻思着,这阵仗,比死了个把总统还大。懂王的意思是,全国人民都得陪他一起哭,哭这个30岁的网红,这个“美国转折点”的舵主。

凭什么?

我这个凡人,脑子里满是问号。柯克君何许人也?西装笔挺,头发抹得像钢针,眼睛眯成一条缝,看人总带着一股子“你懂个屁”的劲儿。他这辈子最大的本事,就是把一群半大孩子忽悠得热血沸腾,以为自己是“拯救美国”的十字军。

懂王和他的门徒们,如议长约翰逊之流,捶胸顿足,痛斥“政治暴力”。听听,这词儿用得多气派。可就在不久前,明尼苏达那位民主党女议长和她丈夫在家中被人当靶子打了,懂王连个慰问电话都懒得打。哦,懂王心里的算盘,我们这些小民也猜得到:死的不是自己人,算不得“暴力”,顶多算“清理门户”。民主党嘛,该杀;共和党,那才是人,金贵着呢。

更别说今天,就在丹佛郊区的高中里,又响起了枪声,四个孩子躺在血泊里。共和党的政客们,连同那些天天在网上为柯克君哭丧的“川粉”们,屁都没放一个。前些天,北卡一个乌克兰难民姑娘,躲过了家乡的炮火,却没躲过疯子的刀,他们也一样装聋作哑。

哦,原来在他们眼里,学生的命不是命,难民的命不是命,只有他们自己人的命,才配得上全国哀悼。这就叫“人各有命,富贵在天”?

说起柯克君的死,那真是一出绝妙的讽刺剧。

他是在哪儿倒下的?在一场关于枪支的辩论上。他一生最爱谈枪,最爱第二修正案。我记得他有句名言,说得那叫一个掷地有声:“每年死几个人是值得的,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第二修正案。”他还说,“枪支拯救生命。”

多好啊,求仁得仁。他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理论。在他中枪倒下的那一刻,他正在对大规模枪击案嗤之以鼻,那神情,仿佛在说:“这都是小事,自由的代价罢了。”

然后,一颗子弹,就让他亲身体验了这“代价”的滋味。这真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我们的柯克君,他临死前,或许还在为自己能成为“代价”的一部分而感到自豪。他用自己的鲜血,为他鼓吹的“枪权”大厦,又添了一块砖。只是这块砖,是他自己的脑浆和骨头。

柯克君还有一句名言,流传甚广:“我是真受不了‘同理心’这个词。我认为同理心是个捏造出来的新时代术语,而且造成了很多破坏。”

这话,真是说到了他信徒们的心坎里。在他们的世界里,同理心是多余的,是懦夫的遮羞布。校园枪击案里死去的孩子?那是他们父母没教育好。难民被杀?那是她自己倒霉,谁让她跑到我们这儿来。

他们不需要对别人感同身受,他们只需要自己“感觉良好”。

所以,当柯-克君被枪杀的消息传出,我看到了无数人,学着他的腔调,说着他的“名言”。他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对一个鼓吹暴力的人产生同理心?”“他不是说死几个人是值得的吗?现在他自己也成了那个‘值得’的代价。”“这叫报应,死得其所。”

你看,柯克君真的成功了。他教会了他的反对者们用他的方式思考。他成功地在他死后,消灭了大家对他的“同理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死得非常彻底,非常圆满,甚至可以说是死有余辜。

懂王还在号召大家为他哀悼,降半旗。可旗子降下来,遮住的是谁的眼睛?遮住的是那些死在枪口下的无名之辈,是那些被他们视作“代价”的普通人。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马兰花开,二十一”,不仅仅是一首天真烂漫的儿歌

他们要的不是一个活生生、会痛会怒的人,他们要的是一个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符合他们想像的完美抗争者

论张牧师的“阿爸付账”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