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花开,二十一”,不仅仅是一首天真烂漫的儿歌

(注:上述截图中关于马兰花的描述可能存在错误。)

这首“马兰花开”的儿歌,是一个非常经典也让人细思极恐的洗脑例子。它就像一颗时间的胶囊,包裹着特定年代的宏大叙事,然后在我们童年记忆里埋下一颗种子。等我们长大了,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回头再看,才发现,哦,原来那不仅仅是一首天真烂漫的儿歌。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一直住的房子,某天别人告诉你墙壁里面不是空的,还藏着些你不知道的东西。震惊、恍惚,甚至有点被欺骗的感觉。

“润物细无声”,这五个字简直是洗脑工程的最高境界。最高明的洗脑,从来不是拿着大喇叭在你耳边天天喊“你要信我!你要听我的!”。那种方式太低级,容易引起逆反心理。真正厉害的,是把想灌输给你的东西,变成你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变成空气,让你在无意识中吸入,最后成为你思想的一部分。毕竟。一样东西,你看得越多,听得越多,你就会越觉得它亲切,越容易接受它。

马兰花开,二十一”,这句歌词完美地利用了这一点。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马兰花”是美丽的植物,“二十一”只是一个数字,整首儿歌旋律简单,朗朗上口。它通过游戏、童谣这种最没有攻击性、最让人放松警惕的方式,进入了你的记忆。

在那个年代,这背后传递的信息是光荣的、神圣的。“21号基地”代表着国家的强大、民族的骄傲、科学家的无私奉献。把这个光荣的符号和一个美好的意象(马兰花)绑定,再通过儿歌的形式传播,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品牌营销”。它在孩子心里建立了一个等式:马兰花 = 美丽 = 21 = 国家的荣耀 = 值得赞美。

这个过程中,没有一行字告诉你“你要爱国”,但它达到的效果比这行字要好一万倍。因为这是“内化”的过程。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而是你“自己”在唱歌、在游戏中感受到的。等你长大了,即便知道了“21”的真实含义,你潜意识里对它的亲切感和正面印象可能已经形成了。

这就是系统工程的威力。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它存在于你的课本里、你看的电影里(比如《上甘岭》里的苹果)、你唱的歌里、你戴的红领巾里。每一个环节都在重复和强化同一个叙事。久而久之,这个被建构出来的“事实”,就成了唯一的“常识”。

洗脑能成功,是因为它精准地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和群体心理的规律。它通常是一套组合拳,结合了心理学和政治学的各种手段。

1. 树立绝对权威,关闭信息源头

这是最基础的一步。政治学上,这叫信息控制。要想让人们只相信一种说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让他们听到第二种。建立高墙(无论是物理的还是网络的),审查媒体,修改历史教科书,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单一信息茧房里,他的世界观就会变得非常牢固,且非黑即白。因为他没有参照物。就像一个天生就戴着红色眼镜的人,你跟他说世界是彩色的,他会觉得你有病,因为他看到的一切,连白云都是带红色的。

2. 制造“我们 vs 他们”的对立,诉诸情感而非理性

这是最核心的一步。人的大脑天生喜欢走捷径,喜欢故事,而不是冰冷的逻辑和数据。一个好的洗脑叙事,必然是一个“我们对抗他们”的英雄故事。

“我们”: 永远是光荣、伟大、善良、勤劳、无私的。我们是历史的受害者,但我们自强不息。

“他们”: 永远是邪恶、堕落、虚伪、亡我之心不死的。他们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这个“他们”可以随时替换。可以是“阶级敌人”,可以是“帝国主义”,可以是某个具体的国家或种族。

心理学上的“群体认同”和“外群体偏见”完美解释了这一点。人们天生需要归属感,当我们认同一个群体时,会不自觉地美化“内群体”(我们),同时丑化和敌视“外群体”(他们)。

这种操作的好处是,它可以极大地调动情绪——自豪感、危机感、仇恨感。情绪是理性的天敌。当一个人被情绪主导时,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会急剧下降。你跟他讲道理、摆事实,是没用的,因为他正处于“战斗模式”,你说的任何话都会被他当成是“敌人”的谎言。

想想纳粹德国,他们把德国经济的崩溃、凡尔赛条约的耻辱,全部归咎于犹太人。这个叙事简单、粗暴、但极其有效。它为普通德国人提供了一个发泄愤怒的出口,和一个虚幻的“民族复兴”的希望。

3. 重复、仪式和符号的力量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认知流畅性”。一个信息被重复的次数越多,我们的大脑处理它就越轻松,我们就越倾向于相信它是真的。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

政治宣传深谙此道。口号要简短有力(比如“打倒XX!”“XX万岁!”),歌曲要旋律洗脑,每天的升旗仪式、定期的集会游行、整齐划一的服装和手势……这些仪式和符号,都在不断地强化群体的身份认同和对权威的服从。

仪式感会让人产生一种神圣的、融入集体的感觉,暂时忘记个体的独立思考。你在那种氛围里,很难不去跟着大家一起喊口号、一起挥舞手臂。心理学上的“从众效应”会让你觉得,和大家不一样是可耻的、危险的。

4. 改造语言,重新定义“常识”

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发明的“新话”(Newspeak)就是这个意思。通过控制语言,来控制思想。

比如,把“侵略”叫做“解放”,把“镇压”叫做“维稳”,把“贫穷”叫做“待富裕人群”。当这些词汇被长期使用,人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它背后的那套逻辑。语言的微妙之处在于,它不仅描述现实,更在塑造我们对现实的认知。

说到洗脑,我们很容易就想到前苏联、纳粹德国,或者我们身边的环境。但这绝对不是“东方特产”。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也有一套非常成熟和精致的洗脑体系,只是它的形式更隐蔽,更“商业化”。

1. “美国梦”与消费主义

“美国梦”(American Dream)就是最成功的故事之一。它告诉你:只要你努力工作,你就能成功,就能拥有大房子、好车子和幸福的家庭。这个故事非常励志,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

但它也巧妙地掩盖了另一面:阶级固化、种族不公、高昂的医疗和教育成本。它把“成功”的责任完全归于个人努力,从而忽略了社会结构性的不公。如果你不成功,不是社会有问题,而是“你不够努力”。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维稳逻辑。

与“美国梦”捆绑的,是消费主义。广告、好莱坞电影、社交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告诉你:你需要最新的手机、最潮的衣服、最酷的跑车,拥有了这些,你才能快乐,才能证明你的成功和价值。

这种洗脑,不是由政府主导,而是由资本主导。它不强制你,但它通过制造“渴望”和“焦虑”来操纵你。你以为你的每一个消费决定都是自由选择,但实际上,你的“欲望”本身,就是被精心塑造出来的。这是一个“用消费代替思考,用品牌定义自我”的温柔陷阱。

2. 媒体的“议程设置”与“自由”的幻觉

媒体号称“新闻自由”,但这个“自由”是有边界的。政治学里的“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媒体或许不能决定你怎么想,但它能决定你想什么。

今天媒体的头条是哪个明星的绯闻,还是哪个国家的“人权问题”?民众的注意力就会被引向哪里。对于那些媒体集团背后的大公司、大财团不希望你关注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华尔街的贪婪),它们可以选择性地忽略或淡化。

你感觉你有很多选择,可以看CNN,也可以看FOX。但他们往往只是在“驴象之争”的框架内吵架,很少会去质疑整个游戏规则本身。他们为你设定了一个舞台,让你在舞台上自由地选择站左边还是站右边,但你很少会想到,或许你根本就不该在这个舞台上。这就是一种更高级的“画地为牢”。

说了这么多,感觉挺丧的。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一个巨大的“楚门的世界”里,无处可逃。但也不必如此悲观。意识到“墙”的存在,是推倒它的第一步。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为自己的大脑建立一套防御系统。

1. 保持怀疑,拥抱批判性思维

这是最核心的武器。对任何你听到的信息,特别是那些让你热血沸腾、义愤填膺的信息,都多问几个“为什么”。

谁说的?(信源是谁?他有什么立场和动机?)

证据是什么?(是事实,还是观点?是孤证,还是交叉验证过的?)

他想让我相信什么?(这个信息服务于什么目的?)

有没有别的说法?(我能不能听到反方的声音?)

批判性思维不是让你变成一个愤世嫉俗的杠精,而是让你养成一种“事实核查”的习惯。

2. 拓宽信息渠道,主动翻墙(思想上的)

不要只依赖单一的信息来源。如果你习惯看国内媒体,不妨也看看国外的报道(比如BBC, Reuters, Associated Press等)。如果你习惯看左派的评论,不妨也去了解一下右派的观点。

当然,国外的媒体也有它的偏见和议程。关键不在于你相信谁,而在于“兼听则明”。通过对比不同角度的叙述,你才能拼凑出一个更接近真相的全貌。就像一个侦探,不能只听一个嫌疑人的供词。

3. 学习历史和心理学

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你会发现,今天发生的很多事情,在历史上都以不同的面目上演过无数次。了解了历史上的那些宣传伎俩、那些帝国兴衰、那些群众狂热,你再看今天的新闻,就会多一份清醒和距离感。

学习一点心理学,能让你明白自己的情绪和认知偏差是如何被利用的。当你理解了“从众效应”“曝光效应”“认知失调”这些概念,你就像是拿到了骗子的作案手册,下次再遇到类似的套路,就能一眼识别出来。

4. 警惕“集体”的召唤,回归“个体”的思考

任何时候,当有人用“我们”这个词来对你说话,并且试图用一个宏大的、抽象的、光荣的集体身份(比如“民族”“国家”“阶级”)来压倒你的个人感受和判断时,你都要亮起红灯。

爱国、爱集体,这本身没有错。但健康的爱,是建立在独立思考和真实情感之上的。它应该是“我爱这片土地,所以我希望它变得更好,我敢于批评它的不足”。而不是“无条件地服从和赞美,不允许任何质疑”。后者不叫爱,叫愚忠。

从“马兰花开,二十一”这首童谣开始,我们聊了这么多。其实,想说的核心就是一句话:放弃独立思考,是成为奴隶的第一步。

这个世界没有一方净土。洗脑,或者说“影响力作战”、“叙事建构”,是所有政治实体、商业组织都在使用的工具。它们有的粗暴,有的精致;有的以暴力相威胁,有的以利益相诱惑。

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就像开头说的,当我们意识到童年的歌谣里可能隐藏着别的含义时,那种天真或许就一去不复返了。但这没什么不好。失去的只是无知的“幸福”,得到的却是清醒的“自由”。

这种清醒,会让你痛苦,会让你看到很多不愿看到的东西。但它也是你作为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只有当你开始独立思考,你才真正“活过”。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他们要的不是一个活生生、会痛会怒的人,他们要的是一个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符合他们想像的完美抗争者

论张牧师的“阿爸付账”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