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满足于把你“关”起来,而是要精细地“管理”你,“塑造”你,甚至让你心甘情愿地“自我管理”

一提起B国的网络控制,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恐怕还是防火长城GFW)。它就像一道高耸的围墙,把我们和外面的世界隔开,让我们上不了Google,刷不了Twitter。这没错,但这已经是老皇历了。如果我们今天还只盯着这堵,那就好比只看到敌人碉堡的铁门,却没发现人家早已挖好了四通八达的地道和天罗地网。

B国的网络控制,早已不是一堵被动的,而是一套主动的、智能的、深入毛细血管的社会操作系统。它不再满足于把你起来,而是要精细地管理你,塑造你,甚至让你心甘情愿地自我管理

这套系统是怎么运作的?可以把它拆成三层来看,就像一个精密的俄罗斯套娃

第一层:最高指令的大脑”,国家机器

最顶层的设计者,当然是国家。过去,这种控制可能还比较粗放,比如直接下令封掉某个网站。但现在,它变得更加文明合法化。通过《网络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国家把控制的权力,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就好比古代皇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现在是网络空间莫非王管

这个大脑轻易不出手,但它手握着所有平台生死的尚方宝剑。它会对各大平台施压,划定红线,下达指令。比如,某个事件需要降温,一个眼神过去,平台就得心领神会;某个正面宣传需要推广,一声令下,所有APP的开屏都得是它。这种控制是根本性的,它决定了整个舆论场的天气,是晴是雨,是大风还是微风。

第二层:主动过滤的神经系统”,互联网平台

如果说国家是大脑,那么各大社交媒体、新闻平台就是这个系统的神经系统。它们是命令最直接的执行者,也是系统智能化的关键。

很多人有个误解,觉得平台是在国家的逼迫下才搞审查的,其实不完全是。有个概念叫被俘获的规制者,这里反过来了,平台成了主动的合作者。因为它们的生死存亡,完全取决于能否领会并执行好大脑的意图。为了生存和发展,它们不仅要遵守规则,甚至要抢答,做得比要求更严、更主动。

于是,算法式维稳就登场了。你发的帖子为什么没人看?可能不是没人感兴趣,而是被限流了。你搜索某个词为什么找不到想要的结果?是被优化了。平台通过复杂的算法,可以悄无声息地让某些声音消失,让另一些声音被放大。它就像一个超级智能的调音师,把舆论场调教得和谐悦耳,任何不和谐的杂音,都会在第一时间被调小甚至静音。这种控制,比删帖封号要高明得多,因为它杀人于无形,让你甚至感觉不到枷锁的存在。

第三层:自我审查的毛细血管,每个网民

这套系统最可怕,也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把控制的责任,下放到了每一个人身上。

首先是实名制,这相当于给每个在网上冲浪的人都办了张良民证,你的每一句话都对应着你的真实身份。这大大增加了乱说话的成本。

其次,在长期的平台调教下,用户逐渐学会了自我审查。发东西前会先想想这个能发吗?”“会不会被删?”“会不会有麻烦?。久而久之,这种内在的恐惧,会变成一种习惯。法国哲学家福柯提出的全景敞视监狱理论,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数字实践:你不知道自己是否被监视,但你知道随时可能被监视,于是你只好假定自己时刻都在被监视,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言行。每个人都成了自己的狱卒。

更进一步,就是举报文化的盛行。在原子化的社会里,平台和官方通过设立举报按钮、奖励举报行为,鼓励民众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这不仅分化了网民,让他们无法形成合力,更让每个人都变成了这套审查体系的巡查员。今天你举报别人言论不当,明天你也可能因为一句话被别人举报。最终,社会成员之间建立的不再是信任,而是无处不在的猜疑链。

最令人担忧的是,这套精心打造的治理模式正在随着B国科技企业的出海,悄悄地影响着世界。

TW等应用成为全球数亿人的日常工具时,它们带出去的不仅仅是娱乐和便利,更是背后那套内容审核的逻辑、算法推荐的偏好和数据收集的习惯。它们或许不会在海外市场上明目张胆地搞政治审查,但那种为了安全商业利益而规避敏感内容、塑造和谐社区氛围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这就像往全球开放的互联网海洋里,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带有“B国特色的洋流。它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全球网络空间的水文特征,让人们慢慢习惯于一个被算法精心投喂、舆论可以被巧妙引导的环境。长此以往,全球互联网自由、开放、多元的核心价值,将可能被这种追求稳定可控的模式所侵蚀。

所以,回到我们开头说的,今天B国的网络控制,早已不是一堵简单的,而是一座由国家、平台和民众共同建构的,无处不在的全景监狱。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让控制变得日常化内在化,让很多人身处其中而不自知,甚至主动去维护这套秩序。

当枷锁变得无形,当牢笼没有边界,我们是否还有能力和意愿去辨认它,并思考如何面对它?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马兰花开,二十一”,不仅仅是一首天真烂漫的儿歌

他们要的不是一个活生生、会痛会怒的人,他们要的是一个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符合他们想像的完美抗争者

论张牧师的“阿爸付账”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