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满足于把你“关”起来,而是要精细地“管理”你,“塑造”你,甚至让你心甘情愿地“自我管理”
一提起B国的网络控制,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恐怕还是“防火长城”(GFW)。它就像一道高耸的围墙,把我们和外面的世界隔开,让我们上不了Google,刷不了Twitter。这没错,但这已经是老皇历了。如果我们今天还只盯着这堵“墙”,那就好比只看到敌人碉堡的铁门,却没发现人家早已挖好了四通八达的地道和天罗地网。
B国的网络控制,早已不是一堵被动的“墙”,而是一套主动的、智能的、深入毛细血管的“社会操作系统”。它不再满足于把你“关”起来,而是要精细地“管理”你,“塑造”你,甚至让你心甘情愿地“自我管理”。
这套系统是怎么运作的?可以把它拆成三层来看,就像一个精密的“俄罗斯套娃”。
第一层:最高指令的“大脑”,国家机器
最顶层的设计者,当然是国家。过去,这种控制可能还比较粗放,比如直接下令封掉某个网站。但现在,它变得更加“文明”和“合法化”。通过《网络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国家把控制的权力,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就好比古代皇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现在是“网络空间莫非王管”。
这个“大脑”轻易不出手,但它手握着所有平台生死的“尚方宝剑”。它会对各大平台施压,划定红线,下达指令。比如,某个事件需要降温,一个眼神过去,平台就得心领神会;某个正面宣传需要推广,一声令下,所有APP的开屏都得是它。这种控制是根本性的,它决定了整个舆论场的“天气”,是晴是雨,是大风还是微风。
第二层:主动过滤的“神经系统”,互联网平台
如果说国家是“大脑”,那么各大社交媒体、新闻平台就是这个系统的“神经系统”。它们是命令最直接的执行者,也是系统“智能化”的关键。
很多人有个误解,觉得平台是在国家的逼迫下才搞审查的,其实不完全是。有个概念叫“被俘获的规制者”,这里反过来了,平台成了“主动的合作者”。因为它们的生死存亡,完全取决于能否领会并执行好“大脑”的意图。为了生存和发展,它们不仅要遵守规则,甚至要“抢答”,做得比要求更严、更主动。
于是,“算法式维稳”就登场了。你发的帖子为什么没人看?可能不是没人感兴趣,而是被“限流”了。你搜索某个词为什么找不到想要的结果?是被“优化”了。平台通过复杂的算法,可以悄无声息地让某些声音消失,让另一些声音被放大。它就像一个超级智能的调音师,把舆论场调教得“和谐悦耳”,任何不和谐的杂音,都会在第一时间被调小甚至静音。这种控制,比删帖封号要高明得多,因为它杀人于无形,让你甚至感觉不到枷锁的存在。
第三层:自我审查的“毛细血管”,每个网民
这套系统最可怕,也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把控制的责任,下放到了每一个人身上。
首先是“实名制”,这相当于给每个在网上冲浪的人都办了张“良民证”,你的每一句话都对应着你的真实身份。这大大增加了“乱说话”的成本。
其次,在长期的平台“调教”下,用户逐渐学会了“自我审查”。发东西前会先想想“这个能发吗?”“会不会被删?”“会不会有麻烦?”。久而久之,这种内在的恐惧,会变成一种习惯。法国哲学家福柯提出的“全景敞视监狱”理论,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数字实践:你不知道自己是否被监视,但你知道随时可能被监视,于是你只好假定自己时刻都在被监视,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言行。每个人都成了自己的狱卒。
更进一步,就是“举报文化”的盛行。在原子化的社会里,平台和官方通过设立举报按钮、奖励举报行为,鼓励民众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这不仅分化了网民,让他们无法形成合力,更让每个人都变成了这套审查体系的“巡查员”。今天你举报别人言论“不当”,明天你也可能因为一句话被别人举报。最终,社会成员之间建立的不再是信任,而是无处不在的猜疑链。
最令人担忧的是,这套精心打造的“治理模式”正在随着B国科技企业的出海,悄悄地影响着世界。
当T、W等应用成为全球数亿人的日常工具时,它们带出去的不仅仅是娱乐和便利,更是背后那套内容审核的逻辑、算法推荐的偏好和数据收集的习惯。它们或许不会在海外市场上明目张胆地搞政治审查,但那种为了“安全”和“商业利益”而规避敏感内容、塑造“和谐”社区氛围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这就像往全球开放的互联网海洋里,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带有“B国特色”的洋流。它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全球网络空间的“水文特征”,让人们慢慢习惯于一个被算法精心“投喂”、舆论可以被巧妙“引导”的环境。长此以往,全球互联网自由、开放、多元的核心价值,将可能被这种追求“稳定”和“可控”的模式所侵蚀。
所以,回到我们开头说的,今天B国的网络控制,早已不是一堵简单的“墙”,而是一座由国家、平台和民众共同“建构”的,无处不在的“全景监狱”。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让控制变得“日常化”和“内在化”,让很多人身处其中而不自知,甚至主动去维护这套秩序。
当枷锁变得无形,当牢笼没有边界,我们是否还有能力和意愿去辨认它,并思考如何面对它?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