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腐败”成了总统特权
“法律完全站在我这边,”川普在2016年当选后被问及其将财政事务与公职混为一谈时如是说。“总统不可能有利益冲突。”
如今,这句话已与现实惊人地接近。
由于去年最高法院的一项裁决,川普的任何“官方行为”都享有推定刑事豁免权。
他任命了愿意不计任何代价让司法部来执行其命令的潘姆·邦迪(Pam Bondi)担任司法部长。
他还摧毁了曾打击白领犯罪网络的独立机构、调查盗贼统治的特别小组、追查公共腐败的检察官体系,以及针对跨国洗钱行为的监管机制。
咱们今天来唠唠嗑,聊一个“千古奇冤”,那就是我们宇宙中唯一能和金正恩宇宙大将军媲美的伟大前总统,现任总统,也可能是未来总统的,唐纳德·J·川普先生。你们看,人家早在2016年就给我们划下道了:“法律完全站在我这边,” “总统不可能有利益冲突。” 当时咱们还觉得这是句笑话,现在回头一看,哎呦喂,这哪是笑话,这简直是来自未来的预言啊!
大家伙儿还记得川普大厦里那些闪闪发光的金马桶吗?当初咱们还寻思,一个总统,生意遍布全球,这要是哪个外国大佬想“意思意思”,住一下他的酒店,买几套他的公寓,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利益输送吗?咱们太天真了!川总用他那充满磁性的嗓音告诉我们:别担心,总统豁免!这不叫腐败,这叫“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副产品。
这事儿在理论上怎么说来着?哦,对了,管这叫“寻租”。就是说,有权的人不用搞生产,光是利用权力寻租,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但到了川总这儿,理论就得改写了。这不叫“寻租”,这叫“总统的商业头脑”,是把治国当成一盘大生意来经营。你看看,以前的总统还得装模作样搞个什么“盲人信托”,把财产交给别人打理,假装自己不知道钱是怎么生钱的。川总多实诚,直接把白宫变成了自家产业的全球最大广告位,省了多少营销费!
说到这儿,就不能不提咱们最高法院的各位大法官们了。去年,他们一槌定音,给了川总一个大礼包:总统的“官方行为”,基本上就是穿上了一层“金钟罩”,检方想动他?难!大法官们说得也挺绕口的,什么“核心权力绝对豁免”,“官方行为推定豁免”,还有“非官方行为”才可能被查。
这就有意思了。什么叫“官方行为”?川总要是在椭圆形办公室里打电话,让某个国家的领导人“关照”一下自家的高尔夫球场,这算不算官方行为?他可是在总统办公室里,用着总统的电话,以总统的身份打的呀!你要是说他这是为了私利,他说他这是在进行“元首外交”,增进两国人民友谊,顺便拉动一下当地的酒店业,解决就业问题。你听听,多么高尚!这逻辑一套一套的,让人不得不服。这就好比古代皇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到了川总这儿,就变成了:“白宫之内,皆为生意。”
有了最高法院的“理论指导”,还得有“执行团队”不是?来,让我们欢迎未来的司法部长,潘姆·邦迪女士!这位女士可不是一般人,那对川总的忠诚度,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以前咱们总觉得,司法部长得是独立的,得是维护法律公正的。嗨,那都是老黄历了!在新时代的“川普政治学”里,司法部长的首要职责,就是确保总统的命令得到“不计任何代价的执行”。
想象一下,未来的司法部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部长,我们发现有证据表明……”
“停!这个证据对总统有利还是有弊?”
“这个……可能……”
“行了,别说了,把这个案子给我封存起来。咱们现在的工作重点,是调查那些对总统不敬的媒体,还有那个在网上说总统坏话的小子。”
这叫什么?这就叫“法律工具化”。法律不再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准绳,而是变成了总统扫清政敌、保护自己人的“瑞士军刀”,想用哪条用哪条。那些什么打击白领犯罪的独立机构、调查官商勾结的特别小组,在“新政”之下,要么被边缘化,要么干脆就地解散。为啥?碍事啊!你想想,要是真有不识相的检察官,拿着放大镜去查总统和他的朋友们的生意往来,那还怎么“集中精力办大事”?
所以你看,一套组合拳下来,一个全新的政治生态就形成了:总统本人成了法律的“最终解释者”,最高法院为他披上了“合法”外衣,忠心耿耿的司法部长负责清扫障碍。至于那些曾经让美国人引以为傲的制衡机制、反腐体系,就像是被推土机碾过的旧房子,残垣断壁,随风飘零。
川总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你站得足够高,声音足够大,把“腐败”重新定义为“高效的商业模式”,把“以权谋私”包装成“爱国者的交易艺术”,那么,所谓的“腐败”也就不存在了。这哪是美国从未如此腐败?这明明是美国从未如此“高效”嘛!毕竟,在一个总统不可能有利益冲突的国度里,人人都是赢家,当然,前提是你得是总统的朋友。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