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由我不由天”,其实是一种精神消费品

 

哎哟喂,这问题可真是问到七寸上了,简直是把一层窗户纸给捅破了,虽然咱还是不敢去捅火车那层窗户。

这事儿吧,特像是我办了张健身房的年卡,天天在朋友圈发“自律给我自由”,然后外卖小哥是我见得最勤的人。口号喊得山响,身体却诚实得很。为啥?

你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吗?被人揍了,他心里想“是儿子打老子”。这叫“精神胜利法”。

现在这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可以说是“精神胜利法”的Pro Max Plus版本。它听起来更高级、更主动、更“燃”。喊出口的那一刻,你感觉自己就是电影主角,背后是熊熊烈火的特效,马上就要逆天改命。

但是,重点来了!

“天”是谁? 在这个口号里,“天”是个特别好的对手。它虚无缥缈,高高在上,从来不说话,也绝不会下来找你麻烦。你冲“天”喊一万句,它也不会给你发律师函,不会扣你绩效,更不会让你“寻衅滋事”。跟这种对手过招,稳赚不赔,充满了安全感。

火车窗户和铅中毒的“天”是谁? 这可就不是那个抽象的“天”了。砸窗户,你面对的是《铁路法》、是乘警、是高额的赔偿单,是一堆人指责你“没素质”。给孩子追责,你面对的是一串具体的部门,背后可能是复杂的利益关系,是漫长的诉讼,是“解决不了问题,但可以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风险。

所以你看,心理上咱们精明着呢。一个是免费、安全、还能自我感觉良好的“单机游戏”;另一个是高风险、高成本、一不小心就“删号”的“真人PVP”。你说你玩哪个?

社会给你画了一个圈,圈里写着“安全区”。

圈内: 你可以尽情“叛逆”。你可以熬夜、可以辞职、可以跟父母吵架说要追求梦想,可以喊“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些行为的后果,基本上你自己承担,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不仅默许,甚至还会给你点赞,夸你有“个性”。

圈外: 砸窗户、去维权,这叫“挑战规则”,是试图触碰那个圈的边界。这时候,几千年文化基因里“枪打出头鸟”、“民不与官斗”的古老智慧就开始在你DNA里疯狂报警了。

咱们的勇敢,是一种“选择性勇敢”。勇敢的对象,是被默许可以勇敢的。这就像游戏里的“新手村”,你可以随便打史莱姆,但你不会去惹村口的巨龙。

“我命由我不由天”就是一句在新手村里喊的口号,给自己打打气,显得特别有血性。但真要出村打Boss,大部分人第一反应是:“嗯,我先看看攻略,或者……等别人先上?”

咱们都是俗人,心里都有一本账,“选择性勇敢”与“许可范围内的叛逆”

喊口号的账本:

成本:一点点口水。

收益:瞬间的豪情壮志,朋友圈的点赞,一种“我跟那些麻木的凡人不一样”的优越感。

结论:血赚!

砸窗户/去追责的账本:

成本:金钱、时间、精力、人身安全风险、家庭的未来、可能被贴上“刺头”的标签……这个清单长得能绕地球半圈。

收益:可能得到的正义或赔偿(注意,是“可能”),而且这个过程九曲十八弯,最后可能啥也得不到。

结论:血亏!

当一个行为的风险高到无法估量,而收益却微乎其微时,最“理性”的选择就是不做。这不是“怂”,在很多人看来,这叫“成熟”,叫“顾全大局”,叫“识时务者为俊杰”。

所以,为啥放了半年,“命”还是那个“命”?

因为我们喊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其实是一种精神消费品。就像买了一件印着“Revolution”(革命)的T恤,你只是想穿着它感觉很酷,并不真的要去干嘛。

我们巧妙地把“天”和“命”进行了解构和重组:

那个可以反抗的“天”,被我们定义成了自己的懒惰、拖延、坏运气。跟这些东西斗,安全,还显得正能量。

那个必须顺从的“命”,就是现实中的规则、权力和无法撼动的庞然大物。我们不把它叫做“天”,我们管它叫“现实”或者“生活”。

所以,这句话的真正翻译应该是:

“在允许的范围内,我的命运由我做主;在不允许的范围内,我的命运还是由天安排,而我选择假装那个天不存在。”,口号是“天”,现实是“命”。

大家都在“逆天改命”,但改的都是自己能改的或者无关痛痒的命。至于那个真得玩儿命才能改的,咱还是先喊喊口号,攒攒气势,万一哪天口号喊多了,窗户自己就开了呢?你说是吧。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马兰花开,二十一”,不仅仅是一首天真烂漫的儿歌

他们要的不是一个活生生、会痛会怒的人,他们要的是一个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符合他们想像的完美抗争者

论张牧师的“阿爸付账”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