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争论谁对谁错没那么重要,争论又不是安全气囊,也不是ABS,更不是AEB

自从换了“智能”电车,我才开了几个月,就已经快把方向盘磨出包浆了。今年上半年跑了几次长途高速,在此之前我从未意识到“智能”两个字的分量会有那么重。一旦速度上了100,车辆接管了大部分工作,一种混合着安逸和不安的奇特感觉就会包裹住你,尤其是当你试图稍微放松一下,方向盘立马会用震动和“叮”的一声提醒你:嘿,别走神。

几乎是在一瞬间,我就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电车车主群里,老司机们总在讨论如何“优化”或“屏蔽”某些“智能”提醒。因为有时候实在是太烦了,你需要安安静静地开个车,而不是被一个“管家”时时刻刻地监督。还有就是变道的时候,你明明打了灯,看了后视镜,但系统觉得有风险,就会用一股强硬的力道把你的方向盘拽回去。即然如此,为什么不关掉这些功能?我猜可能是因为花了钱买的就是这个“智能”,真关掉了又觉得亏了,然后内心深处某个角落也承认,它可能真的能在你万一走神的那一刻救你一命。

人和人之间的理解其实就那么简单。

如果我依然开着我那台除了空调和收音机之外一无所有的手动挡老车,那么我很可能就是个评论家,在网上讨论“辅助驾驶”有什么伦理风险,有什么法律漏洞。但我现在被方向盘“电”过几次手,在高速上被系统拽过几次方向,稍微感受了一下,就立即学会了换位思考,也就获得了非常直接的理解。包括理解了为什么有人会在辅助驾驶状态下彻底撒手不管,因为那套系统在99%的时间里确实表现得比人还稳,那种安逸感会麻痹你。被方向盘拽回来的那股蛮力,能够极大控制评论欲,同时增强理解力,都不需要什么思考。

我每天看网上关于各种电车事故的讨论,感觉大家可以先从跑一次长途高速开始,从理解那个“智能方向盘”为何会震动开始,这样的话所有的讨论可能会更有意义一些。

前阵子刷到一个视频,一辆“智能”汽车在路口毫无征兆地撞上了护栏,视频底下瞬间就炸了锅。车主发帖哀告,说是车辆系统出现BUG,自动驾驶失控,自己是受害者。于是,声讨“无良车企”和“不成熟的技术”的声浪就逐渐升高。一会儿之后,后台行车数据被公布,显示在碰撞前数秒,车辆发出了连续的、最高级别的接管请求,但驾驶员没有任何反应。最后补充了一句,数据显示驾驶员的脚一直就没放在刹车踏板附近,很可能正在分心。

风向顿时又转了过来,群里的“老司机”们开始发声:把生命交给机器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这是基本驾驶常识。一晚上看着评论区风向变来变去,我的个人观感就像是在看网络上的无数次争吵。信息一点点披露,一点点完整,然后人们的态度就变来变去,一会儿换一种观点占上风。

我又感觉到了方向盘上那股熟悉的震动幻觉,再次成功压制住了回复的欲望。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无论我说什么,都会被理解为支持车企或者同情车主。但我真的没有任何支持或者反对的想法,我的真实想法是大家不需要隔空讨论,坚持认为是“技术缺陷”的人们,去经历一次在高速上系统突然提示退出,让你在120的时速下瞬间独自接管的全过程;坚持认为是“司机全责”的人们,去体验一次连续开四小时车,在系统无微不至的辅助下,那种不可避免的、逐渐放松的困倦感。

这样大家就获得了宝贵的理解,而不是获得了某个观点。因为观点和你的身份有关,而没有任何人可以保证自己永远都处在相同的位置上。而自身的感受是真实的,真实的感受会带来真实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看待事物的观点可能就会宽容一些,也人性一些。

就像是人们总在说要理解“新技术的风险”,“要理解”这种说法之所以会出现,恰恰说明其实理解不了。但是我的经历告诉我,起码跑一趟高速就能瞬间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对辅助驾驶又爱又恨,为什么有人会抱怨它的提醒。我还可以继续推导下去,比如说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些技术狂人会痴迷于此,也理解为什么有些保守派司机对此嗤之鼻。基于这种理解,人就能控制自己的评论欲,比如说把自己的驾驶习惯放在一边,因为和那瞬间的惊魂相比,争论谁对谁错没那么重要,争论又不是安全气囊,也不是ABS,更不是AEB

所以,要理解就要先坐进别人的驾驶室里体会一下,真实感受尤其是那方向盘的震动和拽力,比什么观点,什么论证都要强,它们才是理解的基础。世界上之所以有那么多争论,大概率是因为屁股已经坐在了驾驶位或乘客位,并且成为了自己身上的身份标签和攻击同类的武器。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马兰花开,二十一”,不仅仅是一首天真烂漫的儿歌

他们要的不是一个活生生、会痛会怒的人,他们要的是一个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符合他们想像的完美抗争者

论张牧师的“阿爸付账”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