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花开,二十一”,不仅仅是一首天真烂漫的儿歌
(注:上述截图中关于马兰花的描述可能存在错误。) 这首“马兰花开”的儿歌,是一个非常经典也让人细思极恐的洗脑例子。它就像一颗时间的胶囊,包裹着特定年代的宏大叙事,然后在我们童年记忆里埋下一颗种子。等我们长大了,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回头再看,才发现,哦,原来那不仅仅是一首天真烂漫的儿歌。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一直住的房子,某天别人告诉你墙壁里面不是空的,还藏着些你不知道的东西。震惊、恍惚,甚至有点被欺骗的感觉。 “润物细无声”,这五个字简直是洗脑工程的最高境界。最高明的洗脑,从来不是拿着大喇叭在你耳边天天喊“你要信我!你要听我的!”。那种方式太低级,容易引起逆反心理。真正厉害的,是把想灌输给你的东西,变成你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变成空气,让你在无意识中吸入,最后成为你思想的一部分。毕竟。 一样东西,你看得越多,听得越多,你就会越觉得它亲切,越容易接受它。 “ 马兰花 开,二十一”,这句歌词完美地利用了这一点。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马兰花”是美丽的植物,“二十一”只是一个数字,整首儿歌旋律简单,朗朗上口。它通过游戏、童谣这种最没有攻击性、最让人放松警惕的方式,进入了你的记忆。 在那个年代,这背后传递的信息是光荣的、神圣的。“ 21 号基地”代表着国家的强大、民族的骄傲、科学家的无私奉献。把这个光荣的符号和一个美好的意象(马兰花)绑定,再通过儿歌的形式传播,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品牌营销”。它在孩子心里建立了一个等式:马兰花 = 美丽 = 21 号 = 国家的荣耀 = 值得赞美。 这个过程中,没有一行字告诉你“你要爱国”,但它达到的效果比这行字要好一万倍。因为这是“内化”的过程。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而是你“自己”在唱歌、在游戏中感受到的。等你长大了,即便知道了“ 21 ”的真实含义,你潜意识里对它的亲切感和正面印象可能已经形成了。 这就是系统工程的威力。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它存在于你的课本里、你看的电影里(比如《上甘岭》里的苹果)、你唱的歌里、你戴的红领巾里。每一个环节都在重复和强化同一个叙事。久而久之,这个被建构出来的“事实”,就成了唯一的“常识”。 洗脑能成功,是因为它精准地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和群体心理的规律。它通常是一套组合拳,结合了心理学和政治学的各种手段。 1. 树立绝对权威,关闭信息源头 这是最基础的一步。政治学上,这叫信息控制。要想让人们只相信一种说法,最有效...